简体中文 | English
返回
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tipimg.jpg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道路依托和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意识,是团结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打牢的思想基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实现“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

“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性的深刻诠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点要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坚持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首次用“八个坚持”对其作出了的精辟概括。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其关键在于落实“八个坚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道路依托和根本保障。只有坚定不移贯彻“八个坚持”,才能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开阔。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点落实到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必须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基础,重点落实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必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重点落实到加强文化认同上;必须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重点落实到依法维护民族团结上;必须夯实组织保障,打造一支符合20字标准和“三个特别”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这些举措的实施,目的在于形成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提高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效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力量。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伴随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铸牢”,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根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根本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根基,根本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根本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根基,根本在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为社会发展不断注入强大活力,另一方面也给各族群众的价值理念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培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凝练、继承、发展和超越。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重要路径,目的是通过个体认知的提高,改变民族相处模式,使民族关系向着和谐方向发展,进而对多民族社会和国家发展状态产生积极影响。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通过对个人、社会、国家的价值定位,通过个人行为的规范、社会关系的有序调整、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实现社会关系的良性运转的有效举措。正是由于二者在路径和目标上存在一致性,不难发现二者内容上的交叉性。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一举推进,共同引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我国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形成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体系,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要求和直接有效的渠道,因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焦点在于推进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融入,重点在于搭建互动桥梁,其根本还是要扩大交往,增进交流,达到交融。

当前,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越发凸显。同时,少数民族群众因为语言、生产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进入城市之后,在城市主流文化压力之下,要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又能快速适应并融入主流文化,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中顺利转换,这需要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推动建设和优化嵌入式民族社区,使得各民族同胞交得了知心朋友,结得成美满姻缘,做得了和睦邻居。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形成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搭建沟通的语言桥梁。作为多元一体大家庭的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互敬互助、团结共事,都需要语言交流,学习好普通话是实现和保障这种交流的必由之路。沟通上的障碍不仅影响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

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目标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是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意识,是团结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打牢的思想基础。因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实现“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

五个认同中,最关键在于加强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蕴含着激励全党全国各族群众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源泉。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绵长,在五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中,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基因,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核心,也是今天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

从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来看,民族文化认同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而不同、包容多样应该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则。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魅力,在认同自己的文化的同时,还要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胡清惠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扫描二维码关注
“内蒙古乌可力公益事业基金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微信号,就是关注民族公益事业,和我们一起分享爱、传播爱、奉献爱!
版权所有:Copyright ©内蒙古乌可力公益事业基金会
电子邮箱:wkljjh@163.com
邮政编码:100071